在古老的山村中,有一位智者名叫陳和。他以精通自然運行之道而聞名遐邇。一日,村中年輕人問他:「智者陳和,您能否解釋一陰一陽之謂道的原理呢?」陳和微笑著說:「讓我給你講一個故事。」
從前,在同一片山脈的兩側,有兩個村莊:陽明村和陰靜村。陽明村位於山坡上,每天都沐浴在陽光的照耀下,是個熱鬧而充滿活力的地方。而陰靜村則隱藏於樹林深處,從不見日光,但這裡的人們卻以深思熟慮而聰慧著稱。
陽明村的居民崇尚陽性的力量,他們相信生命的活力源自陽光,因此他們在春季和夏季綻放出無比的活力,享受著陽光賜予的溫暖和活動。而陰靜村的居民則重視陰性的靜謐,他們深信智慧來自於靜心,因此在秋季和冬季時,他們常常閉關冥想,沉浸在內在的世界中。
然而,這兩個村莊並不是隔絕的存在。每年四季的變化,將兩個村莊的居民連結在一起。春天的陽光逐漸溶解了陰靜村的寒冷,陰靜村的智者們也會走到陽明村,分享他們的智慧。夏天的高溫讓陽明村的人們也需要尋求一些寧靜,他們會到陰靜村尋找平靜與思考。秋天的收穫時節,兩個村莊的人們會共同慶祝,分享他們各自的成果。冬天的陰冷讓陰靜村的人們願意接受陽光的溫暖,而陽明村的人們則願意靜下心來,傾聽內在的聲音。
陳和笑著總結道:「正如這兩個村莊的人們,生活在四季之間,陰陽交替,氣機流轉。沒有單一的陰或陽,也沒有絕對的仁或智。真理是流動的,如同四季的輪迴,有顯現也有遮蔽。我們應該在生活的旅途中,如同陽明村和陰靜村的人們一樣,平衡地追求自己內在的陰陽之道。」
看完這故事,你是否體會到陰陽之道不在於陰陽的分立,而在之間的流動;真理既開顯亦遮蔽,這正是取法天地四時氣機自足和迭運的現象。《易傳》曰:一陰一陽謂之道便是此理,誠如來之德的註解所言:
> 理乘氣機以出入,一陰一陽。氣之散殊,即太極之理各足而富有者也。氣之迭運,即太極之理流行而日新者也,故謂之道。
>
散殊者,各不相類,各有區別。陰陽兩氣本質不同,自然界在不同節令展現出不同氣機的面貌,得自於氣足迭運而呈現出富有日新之變化。《易傳》言一陰一陽之謂道,道出真理又開顯又隱蔽之本質,各種出發點詮釋雖然見仁見智,但君子之道並非仁或智,而是領會在仁智的彰顯和隱藏之間的流動。
> 繼之者善也,成之者性也。仁者見之謂之仁,知者見之謂之知。百姓日用而不知,故君子之道鮮矣。顯諸仁,藏諸用,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,盛德大業至矣哉。富有之謂大業,日新之謂盛德。生生之謂易,成象之謂乾,效法之為坤,極數知來之謂占,通變之謂事,陰陽不測之謂神。
>
從星象學的觀點來看,春季氣機初生,萬物生乎動,動而生陽,有木星象徵向上擴展的力量,然後萬物依著自身的規律傳遞春暖花開的信息。
到了夏季,陽剛之氣的發展更加暢盛,可以看到夏日百花爭鳴及萬物爭相表現,此時陽氣壯盛使萬物能夠快速成長,有火星象徴事物盛大壯盛之貌,也有萬物迅速快速成長之象。
長夏時節,旺盛的暑氣開始從天下降至土地上,有象徵大地的地球代表踏實穩固地勤奮工作的務實態度,以將勞動轉換成具體的收穫成果。
春夏兩季,木火兩星和地球所顯現的陽明之德,正是繼之者善矣的顯諸仁。也正是易經元亨利貞四德中元與亨,見朱熹《周易本義》詮釋如下:
> 元者,生物之始,天地之德,莫先於此,故於時為春,於人則為仁,而眾善之長也。亨者,生物之通,物至於此,莫不嘉美,故於時為夏,於人則為禮,而眾美之會也。
>
至於秋冬兩季的氣之運行,長夏之後,陽亢動極而復靜。當陽氣的動能發展極致而到達頂點後,將會因為陽氣過度耗損而顯出不足,將會漸漸趨向於靜止。
到了秋季天氣轉涼,原先旺盛的陽氣動能需要開始清理與整備,當陽氣收斂使大地彌漫一片肅殺之氣。有金星象徵收穫以遂從努力之利益及收穫,此時因為朝向靜止而逐漸滋生陰氣。
到了冬季天氣寒冷,陰冷的氣息更加重陰寒之勢,而逼迫大地殘存的陽氣。有水星象徵閉戶潛藏以避陰寒之逼迫。此時需要避免對外的活動,而是適合向內運用心智反省及思考以展望未來。及至冬春之際,有土星象徵限制與界限,而陰極而復動,將銜接春天氣息而接續新的一年到來。
秋冬兩季,金水兩星之收藏正是成之者性也的藏諸用。同樣也正是易經元亨利貞四德中利與貞,見朱熹《周易本義》詮釋如下:
> 利者,生物之遂,物各得宜,不相妨害,故於時為秋,於人則為義,而得其分之和。貞者,生物之成。實理具備,隨在各足,故於時為冬,於人則為知,而為眾事之幹。幹,木之身,枝葉所依以立者也。
>
由此可見星象反映自然元素的對應:春仁屬木,重情反映水元素。夏禮屬火,重行動反映火元素。秋義屬金,重合宜反映土元素。冬智屬水,重理智反映風元素。
四季運行即盛德大業的陰中生陽,陽中生陰,陰中生陽為開顯的真理,陽中生陰為隱蔽的真理。此為陰陽之道法自然之真理,真理又何在仁智之一,而是流動與不斷重複經歷顯隱的永恒回歸;也正是《易經》元亨利貞四德俱足一再重複強調的「時義大矣哉」,生生之謂易是為至理。